首页 > 放血疗法

耳尖放血治疗外麦粒肿

发布者::ygzyzj   发布时间: :2014-07-04 15:21 浏览次数: :

 【摘要】目的:观察耳尖放血治疗外麦粒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102例外麦粒肿患者随机分为耳尖放血组和常规治疗组各51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和热敷治疗,耳尖放血组采用耳尖放血配合常规治疗,每日1次,治疗3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及治疗后每天随访评价肿块大小、视觉模拟评分(VAS),统计两组治愈率。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即刻和治疗后357 d肿块大小及VAS评分的差值,耳尖放血组均比常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 05)。治疗后3,5,7 d治愈率,耳尖放血组均优于常规治疗组(P0. 05)。结论:耳尖放血配合常规治疗在减轻外麦粒肿临床症状、缩小肿块面积、缓解疼痛、缩短病程等方面疗效均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是治疗早期外麦粒肿的有效方案。

[关键词]外麦粒肿   耳尖放血   常规治疗    随机对照试验

    外麦粒肿是眼科门诊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发眼睑腺体急性化脓性炎性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炎性反应主要位于睫毛根部的睑缘处,开始时红肿范围较弥散,触诊时可发现明显压痛的硬结,疼痛剧烈,同侧耳前淋巴结肿大伴压痛,如果外麦粒肿临近外眦角时,疼痛特别明显,还可引起反应性球结膜水肿。目前,早期西医治疗主要是运用全身及局部抗生素以消炎,局部热敷以促进炎性反应吸收;当脓肿形成后则需切开排脓、换药。由于很多人因工作、学习的原因而没有条件、没有时间按时热敷、用药,导致麦粒肿治愈时间延长,并且增加了切开排脓的机率,增加了病人的痛苦。有报道称耳尖放血疗法见效迅速又经济实用,并己应用于外麦粒肿的治疗,但尚缺乏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可信度不高。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通过耳尖放血与常规方法治疗外麦粒肿对比研究,来评价耳尖放血治疗外麦粒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而筛选出优势治疗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此研究采用随机、双盲设计。由统计师用计算机软件产生104个随机序列,试验设计者根据随机号大小分组,小号为耳尖放血组,大号为常规治疗组,104个随机号被均分为两组,每组52例。指定专门临床医师负责按纳入标准筛选受试对象,按就诊先后次序分配序列号,受试对象姓名和序列号均由该临床医师记录并保管;门诊护士负责编号发放,负责每天1次测量和记录红肿直径、疼痛评分。直到试验完成后揭盲时以上参与人员均不知道受试对象的分组情况。

研究对象来源于20114月至201210月来我科门诊就诊的外麦粒肿患者,共104例。病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随机分为耳尖放血组52例和常规治疗组52例。其中2例脱落(两组各1),因此参与疗效分析的受试者共102例,每组各51例。4例因疗效差而中途改用其它治疗方案,因此也纳入符合方案集分析(PP分析),其中2例耳尖放血组患者第3天因红肿面积扩大、症状加重而使用抗生素治疗,2例常规治疗组患者分别在第3天和第4天因红肿加重而行耳尖放血治疗。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肿块大小、疼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并且诊断为早期外麦粒肿初期患者;发病时间为0.53d,均为初期红肿阶段,无化脓。

1. 3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665;自愿参与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坚持治疗中途不间断者。

排除标准:年龄6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口服激素、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者;凝血功能障碍者;耳部脓肿疾病者;药物过敏史患者(盐酸左氧氟沙星眼液、红霉素眼膏);孕期或哺乳期妇女及计划在研究期内怀孕的妇女;依从性差者。

1. 4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热敷。常规治疗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眼液。盐酸左氧氟沙星眼液滴于患眼,4/日,0. 05 mI/;红霉素眼膏0. 02 g/次,于睡前涂于患眼结膜囊。热敷每日3次,每次10 15 min。共治疗3 d

耳尖放血组:采用耳尖放血配合常规治疗。耳尖放血时患者坐位,将患眼同侧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郭上尖端处,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垂直进针23 mm,出血后轻挤压放血56滴,用无菌纱布按压止血即可。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3d

1.5观察指标

肿块大小测量:治疗前后用圆规测量肿块的最大直径。

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用一根长10 cm的直线,中间划分10等分,左端为0代表无痛,右端为10代表最剧烈的疼痛,由病人估计其疼痛等级,标在线上的相应位置以表示疼痛的程度。

肿块最大直径和VAS评分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立即各记录1;之后每天电话回访记录肿块直径和疼痛评分至治疗后7d。同一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由同一医生接诊。每次就诊均详细记录肿块大小,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的症状及体征,如:有无放血部位红肿、感染等症状,详细记录出现时问、持续时问、消退时问、严重程度、处理措施、与药物才相关性及转归。

治愈率=治愈患者数÷总患者数。治愈:初发者病灶全部吸收,脓肿形成者自行排脓,症状全消;无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病情继续加重需抗生素治疗或切开引流者。

1. 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 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者组间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两组治疗前后肿块大小差值的比较

治疗前与治疗后即刻、3d5d7d肿块大小的差值,耳尖放血组均比常规治疗组高(P0. 05)

2.2两组治愈率比较

耳尖放血组治疗后3,5,7d的治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2.3安全性评价

耳尖放血组患者治疗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治疗部位局部皮肤无红肿、化脓感染等症状,说明耳尖放血与常规治疗对外麦粒肿均具有同样治疗安全性。

3讨论

耳尖放血疗法,又称刺血疗法,是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具有清热、止痛、镇静、消肿、解毒、化瘀消肿等治疗作用,能将瘀滞的邪毒随血放出,起到“清热、泻火、明目、止痛”的治疗作用。

现代医学多采用抗菌药物加热敷局部治疗麦粒肿,其临床依据有以下两点:大多数麦粒肿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到目前为止,抗菌药物仍是麦粒肿治疗的重要方法;王光霞采用热敷法加药物治疗麦粒肿,治愈率为89. 4%,发现可以明显地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本次临床研究表明,耳尖放血治疗后外麦粒肿肿块缩小范围和疼痛缓解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说明耳尖放血在减轻临床症状、缩小肿块面积、缓解疼痛等方面效果显著,是目前值得推广的一种治疗方案。耳尖放血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外麦粒肿7d后,耳尖放血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表明耳尖放血在缩短病程方面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是治疗早期外麦粒肿的有效方案。

综上所述,耳尖放血治疗外麦粒肿的疗效值得肯定,是一种简便易行、创伤小、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是对常规治疗方法的-个较好补充。但耳尖放血治疗方法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①治疗大多数限于临床疗效观察,缺乏严谨的科研设计,如随机、盲法原则不科学,疗效标准欠统一,统计学处理不能体现客观性,缺乏实验室理化指标的对比研究;②实验及治疗机制研究薄弱;③中医证型、机制论述得不够允分。因此,有必要加强大样本的科学的临床方法学、临床疗效学研究,注重疗效特异性和可重复性;有必要建立稳定的动物模型,加强实验和机制研究,可先在神经、体液、组织病理学等方面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