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铍针疗法

铍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

发布者::阳光中医针灸推拿   发布时间: :2016-07-11 08:17 浏览次数: :

    患者均为医院门诊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平均年龄(54±15);病程最短 2 d,最长 5 年。符合以下诊断标准:①眩晕或头昏多与头颈部体位的改变相关;②伴随颈部疼痛不适或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颈椎病症状;③部分患者旋颈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为阳性;④颈部影像检查异常;⑤排除其他内科及五官科疾病引起的眩晕。

治疗方法:铍针针具直径 0.350.60 mm,全长 3595 mm,针头长 1 cm,针体长 1575 mm,末端扁平带刃,刀口为直口,刀口线为 0.350.60 mm。针柄是用钢丝缠绕的普通针柄,长约 35 cm。患者倒坐靠背椅位,头偏向对侧,双手扶撑于椅背上,颈部适当前屈。以后颈区压痛点,特别是风池、天柱、翳明、玉枕、天容等压痛点为主治点(12 ),以肩背、肩胛、上肢敏感压痛点为辅治点(12 )。选好穴位点后用龙胆紫在穴位处做点状标记。先用碘伏在标记点消毒 1 ,后用 75%乙醇脱碘2,然后铺无菌巾,戴无菌手套。每次松解12 个痛点,每隔 3 天治疗 1 ,2 次为 1 个疗程,连续治疗 2 个疗程。

普通针刺:参照《针灸学》的针刺处方,实证取风池、百会、内关、太冲,随症加减取行间、侠溪、太溪、阴陵泉、中脘、丰隆等穴位,行毫针泻法。虚证取风池、百会、肝俞、肾俞、足三里,随症加减取气海、脾俞、胃俞、志室、悬钟、三阴交等,风池施平补平泻法,肝俞、肾俞、足三里等穴用补法,得气后均留针 30 min。每日治疗 1 ,6 次为 1 个疗程,连续治疗 2 个疗程。

观察指标:采用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基础上,改良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对患者的各种症状及功能进行评估。具体为眩晕 16 (眩晕程度 8 ,频度 4 ,持续时间 4 ),颈肩痛 4 ,头痛 2 ,恶心 2 ,呕吐 2 ,视物不清 2 ,耳鸣 2,肢麻 2 ,日常生活及工作 4 ,心理及社会适应 4;每项均分为5个等级(0分为最低分,分数越高代表症状越轻),压颈、旋颈、颈屈伸、叩顶试验及舌脉象各 2 ,全表满分为 50 分。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 2 个疗程后测量 1 ,得出评分值。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判定。疗效指数=[(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满分-治疗前和分)]×100%

治愈:眩晕、头痛、恶心及其他相关症状和体征消失,可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随访 3 个月无复发,疗效指数≥90%

显效:眩晕、头痛、恶心及其他相关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偶因劳累或天气变化有轻度症状,但对日常生活工作无影响,疗效指数为 70%89%

有效:眩晕、头痛、恶心及其他相关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但时有复发,病情不稳定,对生活工作略有影响,疗效指数为 30%69%

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者,疗效指数<30%

经治疗,30例患者中,治愈11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

颈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眩晕首见于《内经》,称为“眩冒”、“眩”。《内经》认为眩晕由肝所主,《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并与体虚、髓海不足、邪中等多种因素相关。《灵枢·大惑论》:“故邪之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此后,各代医家对于眩晕的认识亦有不同,逐步形成了因风、因痰、因火、因虚的不同流派。而现代医家对于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大都从《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景岳之“无虚不能作眩”,朱丹溪“无痰不能作眩”的角度考虑,认为其本虚标实,本虚在于肝脾肾,标实以风、火、痰、瘀为多见。

现代医学将颈性眩晕主要的发病原因大致归为 3,第一,机械性的压迫,传统的观点认为椎动脉受到增生的钩锥关节、关节突关节或寰枢关节错位等机械性刺激造成椎动脉的压迫、狭窄致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第二,由于软组织的劳损造成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压力增高,刺激颈交感神经、枕大神经、枕小神经等使其兴奋,从而导致血管收缩引起眩晕、头疼、恶心等症状。第三,血管退变引发眩晕。此类多见于老年患者,该类患者由于机能退化,动脉管壁硬化,弹性降低,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管腔狭窄,引起椎动脉血流量减少,导致眩晕。

颈性眩晕的症状表现呈现多样化,除眩晕主症外颈椎病的各个症状在临床中皆可见到。改良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在量表中原有的眩晕、肩颈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 5 个指标的基础上,加了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耳鸣、肢麻、试验和舌脉等指标,使临床观察更加全面,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改良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观察研究。

铍针源于《灵枢·九针》,是比针灸针稍微粗一点,末端扁平带刃的器具。《灵枢·九针》:“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铍针治疗时,只是在筋膜层,创伤小,基本不出血,相当于一种创伤较小的神经外松解术。铍针松解术是一种新型疗法,是通过切断因肌肉筋膜劳损形成的变性挛缩的肌筋膜纤维,解除因相应肌肉组织的痉挛而形成的局部高压力点,使被束缚的肌肉得到释放,促进颈椎生物力学动态平衡的恢复,解除对穿行于其中的血管神经的卡压和刺激,从而使相应的症状消失。本研究发现铍针配合针刺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确切,与单纯针刺疗法比较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值得临床应用。此外,由于铍针操作针对性强、安全,且简便有效,更易于在基层单位推广。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颈椎周围的解剖结构复杂,神经、血管丰富,应对局部解剖非常了解才可以进行操作,以免引起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