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铍针疗法

铍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

发布者::阳光中医针灸推拿   发布时间: :2016-05-25 08:29 浏览次数: :

 患者年龄最小 21, 最大62, 平均 42. 02岁。病程最短 1, 病程最长达 2年。诊断依据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9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 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 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 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 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 腰背部肌肉僵硬, 沿竖脊肌行走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 腰背部功能活动大多正常, 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治疗方法:铍针的规格 直径 0. 5~ 0. 75mm, 全长 5~ 8cm,针头长 1cm, 针体长 4~ 7cm, 末端扁平带刃, 刀口为斜口, 刀口线为 0. 5~ 0. 75mm。针柄是用钢丝缠绕的普通针柄, 长约 3~ 5cm。治疗时要使刀口线和手柄的平面标记在同一平面上, 以辨别刀口线在体内的方向。

操作方法: 首先在患者腰背部寻找触诊局部有明确的压痛点, 并可触及皮下结节或条索样包块作为进针点。局部常规消毒, 医者左手拇指按压在压痛点的旁边, 右手用腕力将铍针直接垂直刺入压痛点, , 进针深度以通过深筋膜为度。在进针后寻找沉紧涩滞的针感, 并在针感层进行松解疏通, 即松解卡压之处的软组织, 待针下无沉紧涩滞感时出针。不捻转, 不留针,疾刺速拔。进针深度要视病人的胖瘦及病变部位, 因人因病而异, 灵活应用。

治疗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诊断治疗标准制定如下治疗评估标准, 对腰背部疼痛、压痛按不同程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 4, 并分别给予不同的分值。

腰背部疼痛: (VAS )正常: 无疼痛, 0; 轻度: 1~ 4, 1; 中度: 4~ 7, 2; 重度: 7~ 10, 3分。

疗效判定 :以腰背部疼痛、压痛作为主要依据,按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4级评定。临床痊愈: 主症消失, 或积分1; 显效: 主症积分下降2 /3 >1, 疼痛基本消失, 肌肉紧张、痉挛、压痛等症状明显好转; 有效: 主症积分下降1 /3 < 2 /3, 疼痛、酸胀、肌肉紧张、痉挛、压痛等症状明显减轻; 无效: 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 积分下降未达 1/3

临床痊愈, 15; 显效, 27; 有效,9; 无效, 1例。愈显率 80. 77% , 总有效率 98. 08%

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慢性外揉异性炎症性病, 通常指筋膜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慢性等而引起的病变。多因腰背部肌肉的急性扭挫伤未能及时治疗或由于长期单一姿势长期负重的体力劳动等使得痛部肌肉及筋膜反复长期受外力的牵拉而形成本病, 以上多种原因均可使肌肉及筋膜产生无菌性炎症, 渗出水肿, 日久不愈而致粘连及纤维病变。当肌肉紧张或痉挛时, 不但要牵动筋膜, 而且和筋膜间还要发生相对位移, 另外筋膜和皮下组织之间也要发生相对的位移。如果筋膜和肌肉、筋膜和皮下组织之间因损伤或炎症而存在着粘连和瘢痕化, 或筋膜本身和感觉神经粘连,则这种相对的位移就可以刺激或压迫神经末梢, 从而引起疼痛。本病属中医痹症范畴, 中医认为, 风寒湿邪气乘虚侵入人体肌肤, 阻滞经脉, 而致气血运行不畅, 导致经脉凝滞, 不通则痛。铍针源于 《灵枢 九针》, 书中记载有 “九针之名, 各不同形 , ,;,,五曰铍针, 长四寸, 广二分半; ,,,,铍针, 末如剑锋, 以取大脓”, 现代的铍针综合过去的各种疗法的优缺点, 结合中西医疗法采取非入路手术, 选择新的材料钛合金研制成了现代铍针, 术中通过铍针对皮下组织、筋膜和肌肉的切割, 可刺激深部的感受器沿着神经纤维传导到脊髓并产生镇痛的效果, 具有疏通经络、调节气血, 改善局部微循环, 促进局部充血水肿的消退及无菌性炎症的吸收, 并使筋膜腔内压力减低, 筋膜表面张力降低, 达到松解粘连、减压减张的双重目的。应用现代铍针来治疗腰背肌筋膜炎, 做到了疗效好、创口小、损伤小、无痛感, 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